搞水產養殖的,要有正確的心態
如果有人說:“有一種簡單的方法能讓養殖效益提高20%以上”,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他在吹牛;但如果換個養殖多年,每年都能賺大錢的養殖戶跟你說:“有一種簡單的方法能讓養殖效益提高20%以上”,估計不少養殖戶馬上豎起耳朵來認真聽,有的還會拿起筆來,唯恐自己錯過重要的信息。
同樣的一句話,同樣的一種方法,但為什么差別會這么大呢?
很多養殖戶只相信成功人士的養殖經驗,對不熟悉的人提出的養殖經驗很多時候都是抱著懷疑和否定的態度。但養殖成功的人又有哪個愿意將自己寶貴的發財經驗輕易傳授出去呢?自私地講,如果大家都養成功了,到時大家都沒錢賺了。所以不要怪別人自私,不把成功的經驗分享出去。
哪怪誰好呢?
當然是怪你自己沒本事了,別人都能總結出成功的養殖經驗,你就不能自己也總結出成功的養殖經驗來嗎?“自己讀書少,沒文化,不會總結經驗?!惫烙嬤@是很多養殖戶都會這樣說的。
是不是讀書少的人就不會總結出成功的養殖經驗呢?
在新會有個養殖戶,10年前在一家藥廠當司機,由于經常跟業務員下去送貨,經常聽業務員跟經銷商和養殖戶說藥物的使用和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相應處理,經過多年的耳聞目睹,覺得搞水產養殖并不是那么難,于是辭職回家養蝦去了,經過多年的親身養殖,現在成了當地比較有名的養殖師傅了,于是現在還經銷水產藥品,幫當地的養殖戶解決養殖中出現的問題。你可知道他是什么學歷嗎?他不過讀到小學5年級。今年60多歲了,他能有今天,靠的并不是學歷,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努力,認真學習,認真總結。
而那些整天覺得自己讀書少,沒文化的人,最后還真的是讀書少,沒文化了。由于自我的否定,不思進取,導致在養殖過程中只會聽從別人的意見,自己從來不會自己分析,自己判斷,出現問題,只會覺得是自己運氣不好,不會想想下次怎樣才能不會再出現這樣的問題?
在養殖過程中隨時都會出現新的問題,這是我們沒法避免的。但不管出現什么問題,只要是問題,就總會有解決的辦法。但方法是你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呢?
成功者都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不斷嘗試去解決問題,經過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最后才真正把問題解決了。而失敗都只會把問題交給別人,讓別人來幫自己解決。
其實在我們身邊還有不少搞水產養殖很出色的人,但他們總有相同的特質:勤奮、肯學、肯干,有主見,愛動腦筋、愛想問題。他們不怕失敗,也不怕出現問題,他們把解決問題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而那些搞了水產很多年還是一事無成的人,他們也有相同的特質:懶散、無主見、不喜歡學習、不喜歡動腦筋,凡事都喜歡問別人意見。
你可以對照一下,就知道你的養殖水平行不行了。
養殖經驗是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才能達到高水平的,但通過認真學習、認真總結,時間是可以大大的縮短的。站在“巨人”身上,你才能看得更遠,走得更遠;只有向成功者多多學習,你才能走得更快;從失敗者身上,我們也能吸取一定的經驗,最少別人的錯誤我不會再犯。學習需要一種心態,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學習是一種辛苦的事情,但能堅持下去,并能從中取樂的人,都會成為該行業的精英。
學無止境,在我們水產養殖這個行業,更是如此,每年都會有新的問題、新的病害出現。因此,不要滿足于現有的成功,否則,下一個失敗者可能就是你了。
“有一種簡單的方法能讓養殖效益提高20%以上”這句話是不是真的?
你自己多想想吧?我只能告訴你:是真的。
其實只有三個字“生石灰”。
至于為什么?自己好好想想吧,就當作一種學習吧。
池塘的“地基”,你打好了沒有?
建房子的時候,你會把地基打好打牢,才開始建房;而我們在放養魚蝦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把地基打好打牢,才開始養殖呢?
什么?養魚蝦也要把地基打好?池塘不是都是在平地上挖出池塘來的嗎?怎么還要打地基呢?不會是池塘泥沙太軟,會下陷吧?
我們這里說的“地基”,當然不是指池塘底部的泥沙和四周的塘基是否牢固,而是指池塘在放養魚蝦之前對底質和水質的基本要求,準確說就是池塘底質與水質要達到什么要求才適合放養魚蝦。
為什么有的魚塘連年賺錢?為什么有的魚塘連年虧錢?為什么有的人沒什么養殖技術,同樣也能賺到錢?為什么有的人技術很好,卻老是養殖不出魚來?為什么老是一造賺錢兩三造虧錢?為什么他養的魚不怎么發病,而你養的魚老是發???.......
事出必有因,而我覺得很多時候,這類的問題大多數都帶有區域性的,就是說每個區域都有合適的養殖品種,并不是所有的養殖品種都同樣能養得好的。有的區域適合養南美白對蝦;有的區域適合養羅蝦;有的區域適合養羅非魚;有的區域適合養生魚;有的區域適合養加州鱸;有的區域適合養四大家魚;......
這養殖的區域性,其實就是說每個地方的底質和水質并不是一樣的,因而并不適合所有的養殖品種,只適合相應的養殖品種;相反,這正好說明每一個養殖品種對底質和水質有一定的要求。
是不是每個養殖品種都對底質和水質的要求有很大的區別呢?
當然不是,相反我們現在所養殖的品種,它們對水質的要求其實是很相近的,但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養殖的品種對水質和底質的要求有多大的差異,而是現在很多區域的底質和水質達不到養殖品種最基礎的養殖要求,這才是現在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正是因為現在很多區域的底質和水質達不到養殖品種的養殖要求,才導致現在養殖過程中大量的病害發生。不是說現在發病的都是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嗎?怎么又說是底質和水質的問題呢?
為什么你的塘發病了,他的塘沒發???是你比他倒霉?細菌、病毒就喜歡你,不喜歡他?
為什么這一遍區域都暴發病害,而對面的那遍就沒暴發病害?還是這一遍比那一遍倒霉嗎?
同樣的師傅指導的塘,這幾個塘都發病了,另外幾個塘都沒發病,這又是為什么呢?
你要知道,現在的病害,基本上都是條件致??;不管是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都是條件致病。
什么是條件致???就是說病害的發生需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會起作用,而達到一定的量即需要相應的水質和底質條件。因此病害發生的關鍵并不是有沒有病原體,而是病原體達不達到致病的量,而底質和水質就關系到這些病原體能不能達到其發病所需要的量了。
有的底質和水質條件相對較差,容易造成病原體暴發,因而容易暴發病害;有的底質和水質條件相對較好,不容易造成病原體暴發,因而沒暴發病害。
相鄰的兩個塘,為什么一個塘沒發病,另一個就發病呢?是不是這兩個塘的底質和水質完全不一樣?
不是,只是原來這兩個塘的底質和水質相對較差,但其中一個塘主有一定的技術,他先把底質和水質調好了才開始放苗,而另一個沒作處理就開始放苗了,結果當然是不一樣的。
底質和水質是可以通過手段處理好的。那么又該如何處理呢?
要想把底質和水質調整到適合養殖的范圍,首先要知道底質和水質的合適范圍是多少?
合適的底質要求池塘底部曬到干裂,沒淤泥;
合適的水質要求水體的各項指標都在合適的范圍內,如氨氮、亞硝酸鹽、pH、硫化氫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堿度和鈣鎂離子濃度都要有合適的范圍內,堿度和鈣鎂離子濃度是影響水質穩定和其他水體指標正常的關鍵所在。因此,只有把水體的堿度和硬度都調節到合適范圍,才能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
堿度和鈣鎂離子的合適范圍又是多少呢?
淡水、海水的堿度為100-300mg/L;淡水的鈣離子濃度為100mg/L以上,鎂離子濃度為60mg/L以上,最好鈣鎂離子比為1:3;海水的鈣離子濃度為100-300mg/L,鎂離子濃度為300-900mg/L,最好鈣鎂離子比為1:3;而且堿度和鈣離子濃度相當是最好的。
放苗前能把堿度、鈣鎂離子濃度都調到合適范圍內,對整個養殖過程起著重要作用。但很多養殖戶由于某種原因,底質和水質都沒搞好就急急忙忙的放苗了,導致種苗成活率差,養殖過程中容易出現病害,這是值得大家好好反省的。
底質要想處理好,方法最簡單,但又是最麻煩的事,因為只要把水排干,在陽光下爆曬一兩個月就可以了,但很多養殖戶等不及呀。
水質要想處理好,方法也很簡單,并不麻煩,只是你知不知道,又愿不愿意的事情。用大量的生石灰或白云石粉整個塘底處理就行了,至于用多大的量,要根據每個塘的情況而定,一般100-200kg就可以了。
上次我不是說“有一種簡單的方法,能提高20%的養殖效益的”?其實就是說,只要你把底質和水質的“地基”打好打牢,提高20%的養殖效益并不是一句空話。
但能不能做到,就看養殖戶自己了。正如建造一座20層的大廈,如果你的地基按30層打造,那么大廈肯定穩固;如果只按20層打造,那只是剛剛好而已;如果按15層打造,那么大廈是相當危險的。養殖同樣道理,你要提高養殖密度,如果沒有相應的“地基”,你是很難獲得成功的。